□徐艷梅 本報記者 朱雪黎 文/圖
  內江市隆昌土陶製作已有600多年曆史。在隆昌縣石燕橋鎮一帶,幾乎每家每戶都使用著土陶製品——水塔、酒罈、泡菜壇等。許多當地人也世世代代經營著這個“鐵飯碗”。而如今,隆昌土陶卻遭遇一場尷尬。“一個內高1.6米,能裝1噸酒的噸缸,最高賣價不過千元;一把重慶產的‘隆昌陶’小茶壺,最高可賣上萬元。”7月1日,隆昌縣碧檀土陶廠副總經理曹禮彬告訴記者。
  這一尷尬,究竟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?
  噸缸變水塔 原產地主打“大”
  在川南許多鄉村,聳立房頂的陶缸水塔,是一道獨特的風景。為了能讓井水像自來水一樣方便使用,人們在房頂用大陶缸自製一個小型水塔。因為與鐵、鋁等其它材料製成的水塔相比,陶制水塔不僅耐用環保,而且價格十分便宜。“一隻隆昌本地產的噸缸,次品賣給老百姓當水塔僅幾十元。”
  噸缸,是目前石燕橋鎮百餘家制陶企業的主打產品。“精品噸缸是茅臺、五糧液等知名白酒廠商指定用的儲酒缸。”41歲的梁先貴如今是隆昌玻陶產業園區的一名制陶工人。15歲開始跟著父親制陶的他,4年前關掉自家開的作坊,來到這個以生產噸缸和半噸缸為主的陶廠。“自家生產泡菜壇、小酒罈、鹽罐等陶器的作坊,生意越來越不景氣。只有一些生產噸缸的企業,生意還比較穩定。”
  記者現場目睹了一隻噸缸的誕生。從選泥、制坯、接合、晾乾、入窯燒制到出窯檢驗,一隻噸缸的工業程序不到10道。一個內高1.6米的噸缸,實際上要由5段接合而成。在製作過程中,5個部分的塑製成型都可以借助機器完成,但5個部分的接合卻要靠3-4個工人純手工合力而成。
  梁先貴告訴記者,5個部分接合的時候,之間不能有氣泡,不能有縫,要手持木錘用力敲打,敲到泥土很粘,才能接得上。要做到5個部分嚴絲合縫,並非易事。“用力不均勻,就容易出現痕跡,不平整;而用力過重,又容易導致缸體變形。”也正因如此,才會有那麼多次品,賣給老百姓做水塔。
  忽略小而美“隆昌陶”流落他鄉
  在曹禮彬看來,隆昌本地制陶企業選擇做“大”,確實是為謀生所迫,但也是短視的一種表現。
  其實,在隆昌傳統手工土陶製作歷史中,向來不乏工藝精品。“在後來不斷做‘大’的過程中,傳統釉色、花色以及一些工藝技藝等審美需求統統被忽略了。”
  隆昌土陶收藏愛好者李啟友告訴記者,一件完美的土陶工藝品,光選泥及制坯就需要9道工序,再經歷晾坯、打磨、刻花、上釉及至出窯檢驗完工,約需20多道工序。上世紀80年代,隆昌陶藝品有近百種花色,釉色裝飾有名貴的硃砂釉、黑釉、金星釉、電光釉及花釉等42種。其中,以黑釉最為著名。
  如今,隆昌陶展館內,依然陳列著不少精美的陶製品。“說來慚愧,這裡面幾乎沒有一件出自現代隆昌陶廠。”曹禮彬說。
  2013年,隆昌土陶作為隆昌縣地理標誌產品進入國家地標產品保護名錄。為了強化品牌,隆昌縣文化部門提出申請“隆昌陶”商標。但當他們去申請時,才發現該商標已被重慶一家公司搶註。“人家一把土陶小茶壺,已經賣出近萬元的價格了。”曹禮彬說,這家重慶公司的老闆祖籍就在隆昌,10年前,他就開始嘗試用傳統工藝製作土陶工藝品。
  “為了重塑隆昌陶文化,我們將首先複原傳統精細活。”隆昌縣石燕橋鎮鎮長李曉佳說,如今,石燕橋鎮境內建起了隆昌玻陶產業園區。按照規劃,園區未來發展將以生產、研發、交易、體驗為一體,產品將向陶瓷酒瓶、茶具、花瓶、工藝美術品等領域進軍。
  但在隆昌縣非遺辦主任蘭廷波看來,解決缺人問題是複原傳統精細活的第一步。“現在,會傳統工藝的人越來越少了,這一趨勢還在加劇。”
  (原標題:隆昌土陶 噸缸敵不過小茶壺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v58ovvta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